閒話「陽春麵」
文:梁幼祥
2020/4/4
民國初年,上海最便宜的吃食,就是「光麵」、十文錢ㄧ大碗!
所謂「光麵」、也就是什麼也沒有,老人家說那個時候簡單的連蔥花都沒有,淋了一點豬油,熟的客人,老闆會加一點油炸出來的油渣子,雖簡單,但可香的隆重了。
那個時候還不大用陽曆,而農曆的十月,被稱做「小陽春」、而說書,講相聲的,為了好聽,就把這十文錢的光麵說成了「陽春麵」。
之後凡事簡單的、便宜的、不講究的⋯都用這「陽春」來冠名了。這就是陽春麵的由來。
(比如你買部車,除了有方向盤,其他什麼音響、導航⋯什麼都沒,我們都叫他陽春車啦!)
但台灣的「眷村陽春麵」可不一樣了!
民國六十年間、台灣各廠牌的沙拉油逐一上市,取代了攤商及家庭主婦鍊豬油的麻煩,由於沙拉油的上市,市面上吃油渣子的鏡頭也幾乎沒了,逐漸的這便宜的光麵,在台灣也沒得吃了。
於是眷村的媽媽開始把絞碎的豬皮,豬脖子絞成了肉末,用爆香的油蔥,蒜頭,醬油去滷,成了比豬油還香的肉燥澆頭!這樣形貌的「陽春麵」從眷村到了市面上,在台灣開始有了全新的面貌。
我到現在,只要回到台南的眷村老家,每一個早餐,都還是到魏媽媽的老攤子、加個蛋⋯⋯一道熱氣騰天,舒心喚胃的早晨,就此展開⋯